热线电话:13818392022
上海牌手表的故事

    周总理买后长期佩戴.上海牌手表曾是民族轻工业的骄傲,素有“中华第一表"之美誉。在票证年代,拥有一块上海牌手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现在的上海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璋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上海手表厂的,他曾听师傅说过上海手表厂昔日创业的故事。

    当年为了制造出自己的国产手表,钟表匠们]把外国的手表拆开来剖析,弄清结构原理和零件材质,从而钻研和制造国产手表。当时,钟表师傅们]每制造一一个零件都是靠锉刀锉,靠手工磨。钟表的关键部件称为“马”,分粗马和细马,粗马的结构工艺简单,精度也比较差,通常用于闹钟、秒表等产品。钟表师傅要研制的是精度高、耐久性能好的细马手表。他们自己设计铣床,自己磨制铣刀,经过两个月的反复摸索,才制造出了一只完整、精确的“细马”,装配在手表上。 1955 年9月26日,工人师傅粗糙的手里捧出了18只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手表的背面镌刻着两行字:“中国上海”、“第批试制”。


带着这个“国表梦”,上海手表试制小组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又在第一批试制手表的基础上反复研究,到了1958年3月,上海牌A581型机械手表正式投产;4月,************家手表厂一上海手表厂成立。1958年7 月1日,上海牌手3考表销售一空,很多起了大早、排着表试销,商店开门,100块试销手  2号1021室长队的顾客没有买到手表,只得登记预售,仅仅一个上午办理登记的就超过1000人。当年A581机械表投入市场后,周恩来总理也买了一块并长期佩戴,还多次将自己佩戴1的手表向外宾展示,以表示中国人乡的“自力更生”见证时代人生故事经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国人,很少不知道或没有戴过(

上海牌手表。从50年代的A581.60年代的A611.70年代的7120到80年代的8120上海牌手表收藏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在机械表与更精准更廉价的石英表较量了几十年后又重新赢得市场时,上海牌手表正是靠情感与记忆,重新赢得了中老年人的青睐。
资深媒体人胡展奋还记得他青年时代戴上了人生第一块手表的情形,他用了“欣喜若狂”4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心情。胡展奋的私人记忆也是很多人的集体记忆。上 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年里,很多青年人都把自己手腕上戴块上海产的手表作为种荣光。 那时候,上海已经有了几家手表厂,生产了上海牌、春蕾牌、钻石牌、宝石花牌等品牌的手表,但还是供不应求。那个年月,买手表不但要有钞票,还要有手表票
胡展奋当时还只是个学徒,连拥有一张表票的资格都没有。不过,好在父亲在自己单位里已经为他排上了队。暂时还得不到手表票的胡展奋天天下班就去手表店,很眼馋地盯着橱窗里那些光亮夺目的上海手表

周开生是上海手表厂的老工
人,在建厂“没多久就进人装配车间。后来周开生从手表厂退休,开了一家手表修理门市部,在修理手表的过程中,也见证了许多人生故事。上世纪70年代, 有位爸爸花了4年时间才买到一块上海牌手表,不料却被顽皮的儿子摔得粉粉碎。尽管表坏了,但他始终没有舍得扔掉,- 直珍藏在身边。30多年后,昔日的父亲已经做了爷爷。一次,他拿出这块不能再戴的手表给孙子讲故事,述说其父当年闯了多大的祸。心存愧疚的儿子便拿着这块坏表跑遍了全上海,希望能将它修好。最后,这块表到了周开生手上。“当我让这块古董表重获新生后,那位老先生还专门打了个电话给我说:‘周师傅谢谢你,你修复了我这一生******的遗憾。’”在这简单的一句感谢中,周开生也体会到了坚守这一块方寸之地的意义。如今, 周老先生已经70岁了,但他依然守着一个手表维修部继续为需要的人服务。在他看来,自己修复的不仅是一只只手表,更是许多人一个个美好而珍贵的回忆。
1月10日11:30新闻综合频道(上海故事》播出